中国足球青少年体系建设再度成为焦点,知名足球记者苗原透露,即将组建的两支U系列国少队(U16及U17)选帅工作已悄然启动,新任主教练人选“大概率是外国人”,且来自日本、韩国或欧洲的教练员机会更大,这一动向引发业内广泛讨论,被视为中国足协在青少年培养模式上寻求突破的重要信号。
据苗原分析,足协此次倾向外籍教练,主要基于近年来本土教练在国字号青少年队伍中表现未达预期,加之亚洲邻国日韩及欧洲青训体系的成功经验,使得决策层更倾向于借助外部力量提升竞争力,尤其在过去几届亚少赛及世少赛舞台上,中国国少队屡屡缺席,整体技战术水平和球员发展均显滞后,而日本、韩国、沙特等球队则凭借先进的青训理念和教练团队持续输出人才,这种差距促使中国足协不得不重新评估选帅策略。
从历史经验看,中国国少队曾多次起用外教,但效果参差不齐,荷兰籍教练里克林克曾执教U16国少,却因战绩不佳和文化适应问题早早离任,而近年来的本土教练,尽管熟悉国内环境,但在国际赛场的临场指挥、战术创新和球员心理调控上往往力不从心,苗原指出,此次选帅将更注重候选人的实战履历和青训深耕经验,尤其是那些在亚洲乃至全球范围内有成功案例的教练员,日韩教练因文化相近、性价比高且熟悉亚洲足球环境,成为热门选择;欧洲教练则可能带来更先进的整体足球理念,但需克服适应性问题。
为什么日韩教练机会更大?苗原解释,日本和韩国在青少年足球领域已形成一套成熟体系,其教练员不仅强调技术细节和战术纪律,更善于将团队足球与个体成长相结合,日本国青队常年由本土教练执教,但他B体育 (中国)官方网站-APP_B Sports们的培训体系完全对标欧洲,甚至大量引进西班牙、德国等地的导师资源,韩国则注重体能和意志品质的培养,近年来更涌现出像洪明甫这样兼具本土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教练人才,这些特点使得日韩教练在亚洲足坛极具竞争力,也更容易与中国足球的现实需求接轨。
欧洲教练同样在考虑范围内,但苗原认为,他们的优势在于足球理念的先进性和全球化视野,例如荷兰、西班牙、德国等国的青训专家,擅长打造传控、高压等现代打法,欧洲教练通常薪资要求较高,且需要较长的适应周期,而国少队建设往往迫于大赛压力时间紧迫,这可能是其不利因素,足协可能会更倾向于选择那些有过亚洲执教经历的欧洲教练,以降低风险。
值得注意的是,选帅外流并不意味着本土教练被完全边缘化,苗原强调,理想模式下,外籍主教练应搭配中方助理团队,既保证战术理念的先进性,又兼顾文化沟通和球员管理,足协也希望通过外教带动本土教练成长,最终实现知识转移和体系自建。
这一选帅方向背后,折射出中国足球青训的深层困境,多年来,国少队乃至整个青少年国字号队伍缺乏长期规划,频繁换帅、政策摇摆导致队伍稳定性不足,而日韩等国的成功,恰恰得益于持续性的技术路线和教练团队建设,例如日本足球坚持“传控+整体”风格数十年,从国少到国家队一脉相承;韩国则强调体能和逼抢,各级队伍风格统一,反观中国,从洋帅到土帅反复切换,战术思路混乱,使得年轻球员难以形成稳定的足球认知。
苗原还提到,选帅只是第一步,更重要的是后续支持体系,外教能否有效实施理念,取决于足协是否给予足够的时间和权限,以及青训梯队、联赛平台是否能够提供配套支持,中国青少年联赛体系虽逐步完善,但比赛质量、数据分析和医疗康复等环节仍与日韩存在差距,这可能需要足协在聘请外教的同时,同步推进整体青训改革。
网友和业内人士对此反应不一,支持者认为,外教尤其是日韩教练,能够带来更务实、更系统的训练方法,避免本土教练的“人情战术”和短期行为;反对者则担忧外教可能“水土不服”,且挤压本土教练发展空间,但无论如何,足协此次决策已释放出明确信号:在青少年培养上,将更开放、更国际化。
未来几个月,两支国少队将正式组建,并备战2025年亚少赛等赛事,新教练团队能否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尚难预料,但这一步无疑是中国足球在反思中寻求变革的尝试,唯有坚持科学规划、耐心投入,才能真正夯实根基,让年轻球员在国际赛场绽放光芒。
发布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