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国转会市场(Transfermarkt)发布了一项关于全球足球联赛平均年龄的统计数据,引发广泛关注,数据显示,中超联赛以平均年龄27.7岁位列全球第四“高龄”联赛,而马耳他联赛则以平均29.1岁成为全球平均年龄最大的联赛,这一统计不仅反映了各国联赛的球员结构特点,也引发了关于青训体系、引援策略和联赛竞争力的深度讨论。

全球联赛年龄结构:马耳他领跑,中超紧随其后

根据德转的统计,B体育 (中国)官方网站-APP_B Sports马耳他联赛以平均29.1岁高居榜首,成为全球平均年龄最大的联赛,紧随其后的是塞浦路斯联赛(28.5岁)和希腊联赛(28.2岁),中超则以27.7岁的平均年龄排名第四,这一数据与欧洲主流联赛形成鲜明对比:英超(26.8岁)、德甲(26.5岁)和西甲(26.3岁)的平均年龄均低于中超,而日本J联赛(26.1岁)和韩国K联赛(25.9岁)更是展现了亚洲联赛的年轻化趋势。

分析认为,马耳他联赛的高龄化与其本土球员基数较小、依赖外援老龄化有关,而中超的排名则反映了近年来“金元足球”时代遗留的引援特点——大量30岁以上的外援占据核心位置,本土年轻球员成长空间受限。

德转数据揭示全球联赛年龄结构,中超平均277岁位列第四,马耳他联赛居首

中超年龄结构:外援与本土球员的双重影响

中超27.7岁的平均年龄背后,是外援与本土球员年龄结构的失衡,以2023赛季为例,中超外援平均年龄为30.2岁,而本土球员平均年龄为26.5岁,外援中不乏35岁以上的老将,如上海海港的奥斯卡(32岁)、山东泰山的费莱尼(36岁)等,他们虽经验丰富,但客观上推高了联赛整体年龄。
本土球员的年龄分布呈现“两头大”的特点:郑智、蒿俊闵等老将仍在发挥余热;U23政策强制推行的年轻球员尚未完全挑起大梁,青训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中生代球员(24-28岁)的断层问题显著。

年龄与竞争力:经验还是活力?

年龄偏大是否意味着联赛竞争力下降?这一问题需辩证看待,马耳他联赛虽高龄,但竞技水平有限;而中超在亚冠赛场近年成绩下滑,与日韩球队的青春风暴形成对比,2023年亚冠冠军浦和红钻的平均年龄仅为25.6岁,其高强度跑动和逼抢战术让中超球队难以招架。
年龄也带来经验优势,中超球队在亚冠小组赛中往往依靠老将的稳定性抢分,但在淘汰赛阶段体能和速度劣势暴露无遗,中国足协近年推动的“限薪令”和U21政策,正是试图扭转这一局面。

对比亚洲邻国:日韩联赛的年轻化之路

日本J联赛和韩国K联赛的平均年龄均低于中超,这与其成熟的青训体系和“走出去”战略密不可分,日本球员20岁左右便有机会登陆欧洲,国内联赛则大胆启用新人;韩国K联赛甚至规定每队必须有一名U22球员首发,反观中超,年轻球员除非政策强制,否则难获稳定出场时间。
以2023年亚冠为例,横滨水手的久保建英(22岁)和全北现代的李刚仁(21岁)均成为球队核心,而中超球队的年轻球员多数时间枯坐板凳。

未来趋势:中超如何“减龄”?

若要降低平均年龄,中超需多管齐下:

德转数据揭示全球联赛年龄结构,中超平均277岁位列第四,马耳他联赛居首

  1. 外援策略调整:减少高龄外援比例,引进当打之年的实力派球员,如浙江队引进的卢卡斯·波西诺洛(28岁)即是一例。
  2. 青训成果转化:根宝基地、鲁能足校等青训机构需与职业队衔接,避免“练而不用”。
  3. 政策优化:U23政策可细化至“U21出场时间考核”,避免形式化。

德转的年龄统计如同一面镜子,映照出全球联赛的生态差异,中超的“高龄化”是历史阶段的产物,但绝非长久之计,在亚洲足球快速发展的当下,唯有加快新老交替,才能避免被时代抛下,马耳他联赛的“榜首”位置或许无人争抢,但中超的“第四”却值得警惕。